【转】往日时光•罗辽复:教学漫笔



教学漫笔
———罗辽复   
  9月19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呼和浩特在这一天和平解放,我在这一天清晨踏上了内蒙古这块神奇的土地,而且这一天也是我的生日。1958年9月,我离开了北大,怀着神秘感和年轻人的使命感,以第一志愿来到内蒙古。当时内大建校刚一年,因为连日停电,晚上无事可干,有一位教师提议去新城露天影院看电影。我坐在用木条钉的长凳上,自得其乐地度过了来内蒙古的第一个夜晚。那时,正值全国大炼钢铁,我也被卷进这个热潮,参加了到新城北城墙小高炉旁砸矿石的夜战。
  当时物理系最高班是二年级,59年初我就被派到此班教理论力学。明知上头几堂课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反映听不懂,好在那时候年轻,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我逐渐懂得了如何让学生听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致,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情况就好转了,讲到分析力学就能应付自如了,分析力学比较抽象难懂,我设计了一个陌生客人来到物理世界漫游,搜索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一章教的很成功,学生听得入了迷,后来从内大校刊中知道有的学生兴奋不眠,有的学生企图以分析力学的几个原理为基础,总结整个自然界的规律。这一学期也许是我30几年教学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篇章之一。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我还介绍了一些科学前沿动态,讲了1920年法卡斯波约致函亚诺士波约,劝他儿子不要再研究非欧几何的故事。
  我在黑板上抄下如下的话:“你必须像憎恶淫荡的交际一样憎恶它,它能够剥夺你的所有时间,你的健康,你的休息,以至你一生所有的快乐,这个无底的黑暗或许可以吞掉一个灯塔样的牛顿而大地将永不会光明。”这段话使很多学生愕然,但我相信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还是懂的它的分量与多层含义的。

  80年代后我的教学工作逐渐转向了研究生培养,在全国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我参与了几个学位点的建立与建设。十几年来内大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首先应归功于一个良好学风的建立,1984年给新入学的研究生上第一课时,我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要珍惜似锦年华,“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唯有时间才是我们自己的财产”,我介绍了苏联昆虫学专家柳比谢夫的时间统计法,从26岁到82岁,全天为自己的时间价值打分,从不间断。二是要闯创,独立思考,有批判能力,搞研究工作不是从ABC循序前进,而往往一开始就是XYZ,然后转回去学ABC。三是要在理论生物学这门新学科中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我介绍了物理学家费米并以他为榜样。

  1984年10月为硕士研究生颁发证书会议上我特别讲了学风,我引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人类的命运在今天比起历史更有赖于他的道德力量……只有伟大和纯洁道德的模范才能产生优美的思路和崇高的行为,金钱只能引起自私,而且总会诱惑它的所有者不可抗拒地去滥用它。”


  光阴荏苒,十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博士生,在1995年7月第一届博士生学位授予大会上我又讲了立志,要把取得学位看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这也值得骄傲,那就太渺小了。”德国的博士授予大会,通常由校长主持,这是一个宣誓仪式。“我庄严地要你回答,宣誓是否能使你用真诚的良心承担如下的许诺和保证,你将勇敢地捍卫真正的科学,将其开拓,为之添彩,既不为厚禄所驱,也不为虚名所赶,只求上帝真理的神辉普照大地,发扬光大。”这段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我引用了这段话作为即席演说的中心思想,讲完后反应激烈,有的学生说,他们感动的直想哭。

  在全校准备迎接“211工程”预审之际,我问于北辰校长,内大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他斩钉截铁地说出两个字:“人才”。于校长真不愧为一代老教育家,他的话一语中的,在我国东西部巨大差距消失之前,内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结束这篇随笔之前,我愿引用龚自珍的诗句(略改二字)来表达一个内大人的忡忡忧心:“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


作者简介

  罗辽复,193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安徽歙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1958年,罗辽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内蒙古大学,50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在条件较差的边疆地区,低调且勤奋地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选自:内蒙古大学建校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珠光湖韵》写于1997年
责任编辑:宋丽丽
文字编辑:陈姝
排版编辑:黄清宇
图片来源:档案馆



文章来源:查看原文